支氣管哮喘在中醫臨床中多屬於『哮證』”和『喘證』的範疇。
哮證:《醫學正傳》卷二:“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醫宗必讀》卷九:“哮音與喘相類,但不似喘。開口出氣之多,而有牙呷之音,呷音口開,呀者口閉,開口閉口,盡有聲音,呀呷二音,合成哮字。”《醫略六書·雜病證治》卷二十二:“哮即痰鳴氣喘之常發者,膈內有壅塞之氣,肺中有膠固之痰,肺絡又有風寒之感,三者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有冷哮、熱哮之分。
喘證: 以呼吸急促、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為主要臨床特徵的內科病證。而《黄帝內經》最早記載『喘』的名稱、症狀及病因病機。《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對喘的辨證、立法和治療方藥亦有較詳的論述。宋代張銳《雞峰普濟方》言喘由多種原因誘發,須治病求本。因他疾而發喘者,治其本病,則喘證自愈,不專用治喘之藥。明代虞摶《醫學正傳》對哮與喘作了明確的鑒別。認為哮必兼喘,喘則可見於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名。張景岳《景嶽全書》把喘證歸納為虛實兩大類,作為辨治的綱領,指出:“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對臨床辨證很有指導意義。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在前人基礎上進一步把哮喘的病機總結為“在肺為實,在腎為虛”。而林佩琴《類證治裁》認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傷者治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