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7日星期三

鄧鐵濤論中醫學之前途

鄧鐵濤論中醫學之前途-1

解放後,中醫學從奄奄一息中蘇醒過來,但殘弱之軀,未能迅速恢復。十年浩劫期間,中醫的前途曾使人十分擔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醫事業也迎來了春天。特別是全國第六屆人大通過的新憲法上,明文規定要發展我國傳統醫學,從法律上保護了祖國醫學這個國寶。中醫事業看見了曙光,中醫學的前途是光明的。
不過,中醫事業的前進方向如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醫藥學往哪裡發展?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有人認為中醫學若不以西醫學的方法來整理,難圖發展;有人認為,應按中醫原有的路子發展;有人認為,應在努力繼承的基礎之上與現代自然科學相結合進行發展。我想,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必須先向歷史請教。

一、歷史的回顧

大家公認《黃帝內經》為中醫學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黃帝內經》為確立獨特的中醫學理論體系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歷代名醫無不取法經典,深研《內經》。可見內經》蘊藏著強勁的生命力、時過兩千多年而不衰減其學術光輝,這種生命力到底是什麼?我認為是——樸素的辯證法與醫學的結晶。
《內經》的成書年代,歷史學家大都同意梁啟超的判斷:開始于戰國時期,而成書於漢代,非一時一人之作。春秋戰國時期正處於諸子蜂起,百家爭鳴之時,也正值我國哲學思想豐富多采之秋。特別是此時樸素的辯證唯物論已有驚人的成就。值得我們重視的是對古代哲學影響深遠的《易經》,此書產生于殷周之際,雖然是蔔筮之書,但其中包含著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因素。中醫陰陽學說之淵源來自《易經》,雖然《易經》中沒有“陰、陽”二字,但已有陰陽對立雙方的概念了。《易經》中的“—”與“—一”兩個符號,後來都稱為“陽爻”和“陰爻”。《國語·周語上》(約春秋時)陰陽之詞便出現了:“陰伏而不能出,陽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左傳》(約成書于戰國初年)以六氣二陰、陽、風、雨、晦、明,來解釋疾病的成因。而《易傳》(約成書于戰國末期)有關陰陽的論說就更多了,如“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殷末周初是社會變動、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的所謂“武王革命”的時代,這種社會變動不能不反映到《易經》中來,從而給《易經》帶來了朴索的辯證法因素。
根據周易專家之研究,多數學者認為〈易經》雖然是蔔筮之書,應列入唯心主義神學體系之中,但《易經》已有關於對立的觀念,關於運動變化的觀念,關於不斷發展上升的觀念,關於矛盾轉化的觀念等原始的辯證法思想因素。如果說《易經》僅僅有一些樸素辯證法思想的萌芽的話,那麼成書年代約在奴隸社會崩潰、封建制度確立的戰國時的《易傳》,其中的辯證法思想,比之《易經》又大大發展了。
《易經》作者已認定“變”是世界的普遍規律,稱之為變化之道。“道”有規律之意,《易傳》作者認為自然界自身存在著對立矛盾,並且理解到矛盾的雙方,有一方居於主要地位,起著支配作用,還認識到矛盾著的雙方,是會互相轉化的。還進一步瞭解到矛盾著的雙方向其相反方向轉化時,一必須有一個量的積累過程。《易傳》作者初步認識了矛盾的統一體是可以分為矛盾的雙方的,又鬥爭又統一,才能使事物變化而構成萬物。統一性和鬥爭性的結合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日新”運動,從而生成萬物,這就是《易傳》交感的基本思想。
《易傳》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重大影響,不論唯物與唯心的哲學家,都各取所需,以建立各自的哲學思想體系。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易傳》的對立統一的辯證法思想未能貫徹到底,在某些問題上不得不陷入形而上學。但《易傳》還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承認在意識之外有獨立存在的物質世界,主張人們用感覺器官觀察世界並認為世界是能夠認識的,從而提出“觀”的範疇,這是感性認;又提出“知”的範疇,便含有理性認識之意。可見《易傳》作者已從感性認識觸及到理性認識之邊緣了。

鄧鐵濤論中醫學之前途-2

戰國是諸子蜂起,百家爭鳴時期,老子、墨子、孫子……等都有不少關於辯證法的見解,此外還有惠施與公孫龍子的邏輯學和辯證法思想。而《內經》正誕生於這個偉大時期。《內經》作者大量吸取《易經》、《易傳》以及諸子的辯證法思想;另一方面吸收《尚書·洪范》含有樸素唯物論的五行學說以及當時自然科學如天文、曆法、數學、地學、農學等學術成就,使之與醫學實踐的成就結合起來,從而奠定中醫理論體系的基礎。《內經》的精髓在於有辯證法思想的內涵,是有辯證唯物思想的醫學理論。從馬王堆出土的醫書來看,其著作年代早於《內經》足證《內經》定型於漢代之論是可信的。很可能是《漢書·藝文志》所說的醫經七家的集成本,因以《黃帝內經》為主要藍本,故名《黃帝內經》(這是個人的推論)。漢代名醫張仲景運用《內經》的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勤求古訓”。對經方家的著作,在理論的指導下,“博采眾方”,進行篩選與整理,寫成巨著《傷寒雜病論》。至此,中國醫學從基礎到臨床的醫學體系已經初步建成,這是一個成就輝煌的時代。
宋代自然科學發達,政府又組織人力校正醫書,並大量印行,醫學得以普及與提高。特別是哲學上唯心論與唯物論學派爭鳴,帶來了醫學上的爭鳴,從而產生了金元四大家(即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我是不贊成把四大家歸納為河間學派與易水學派的,因為這種歸納只講師承關係而未能反映學術之爭鳴與四大家的突出成就。這個爭鳴還與王冰把七篇大論納入《素問》,“恢復”已散失之第七卷有關。在七篇大論影響下,宋代研究運氣學說比較發達,乃有六氣皆從火化及張元素“運氣不齊,古今異軌”之論。在辯證思想的指導下,明清兩代醫學不斷發展。清代溫病學的成就,對傳染病與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直至本世紀初仍然遠遠走在世界的前頭,今天仍有重大價值。唐、宋、元、明、清醫學的發展,與其說是由於其他自然科學的發展帶來的影響,不如說更重要的仍然是中醫學的辯證唯物思想的繼續影響。陰陽、五行學說,病因學上的“內、外因”學說,以及整體觀、內外環境統一觀、衡動觀、辨證論治等理論都在向縱深發展,從而在各臨床學科領域中取得豐碩的成果。我國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文化大系統中,唯有與醫學結合,在醫學領域中得到不斷的發展,而且發展得很好。有些理論可以說已飽含辯證唯物主義的因素。我們就拿中醫辨證論治的總綱“八綱”來看,八綱即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就是四對矛盾。任何病證都可以用八綱去辨別。八綱還在意辨別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八綱的寒與熱、虛與實還有真假之分,如何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八綱很重視這方面的辨證。正氣與邪氣的鬥爭,陰陽臟腑之間的盛衰消長,使疾病不斷地運動變化,故八綱辨證還十分重視矛盾的互相轉化與聯繫。這些都足以說明“八綱”有矛盾統一觀的內涵,同時也再次證明,中醫學已發展了古代樸素的辯證法,它是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醫學。
鴉片戰爭給中華民族以災難,中醫學也不能倖免。在民族虛無主義思想影響下,中醫藥學開始停滯不前。民國時期買辦資產階級在醫學界的代表余雲岫,以機械唯物論,批判中醫的辯證法,而作《靈素商兌》。有些中醫有識之士,在改良主義的思想影響下,提出中西匯通之主張,但由於沒有以辯證唯物主義作思想武器,雖然做了一些嘗試,仍然沒有找到出路。有些人還陷入廢醫存藥的歧途去了!“中醫若存無天理,中藥若亡無地理”的說法就是突出的代表,對中醫理論體系已喪失信心。於是一些以西醫理論為頭身,以中醫處方為手腳的著作隨之而出現,這是一個悲劇!中西匯通儘管出發點是好的,想為中醫找尋出路,實際上卻走投無路。我們必須明確的是,中西匯通派不能說成是當時中醫學的主流,廣大的高明的中醫,在臨床上運用的仍然是《內經》、《傷寒論》與《溫病》乃至各種流派的傳統理論與方法,而沒有採用阿斯匹林加石膏的理論與方法。就以張錫純先生的著作而論,他的主導思想仍然在辨證論治,他的主要成就在於對藥物的研究。

鄧鐵濤論中醫學之前途-3

解放後,在党的領導下,不少中醫接受馬列主義思想,學習了辯證唯物主義。自從成立中醫學院以後,需要教材,於是發掘整理中醫理論成為當時的主攻方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應該看到中醫教材的出版,是近百年來中醫的一件大事,不少老中醫(當時還不老)的理論水準提高了,中醫的理論體系重新建立起來了,也培養了新一代中醫。這些新中醫,特別是“老五屆”大都已成為中醫事業的骨幹力量。
無庸諱言,由於西醫醫院的大量建立,中醫醫院幾成空白,我們廣州的廣東中醫院建立於三十年代,解放後卻要改名為實驗中醫院,只是實驗性的!乃使整個中醫界在實踐方面,只守住了門診陣地,丟掉了搶救急危重症的陣地,因為公費醫療,大量的病人只能往西醫院送。中醫學院先天不足,招生人數少,而附屬醫院的建成又很不相稱,病床太少,這樣一來,新舊交替,臨床技術的傳授中斷了,到病床逐步有所發展時,老的老了,一代人已要告退了。中壯年只得自己去摸索,老一輩對危重病的治療經驗與理論,不能手把手地在搶救中傳授,老中醫的技術水乎也得不到經常磨礪,亦有所下降!於是便出現後繼乏術。乏術,不要僅理解為中青年乏術。若從學術發展週期的角度和老中醫三十年來應有之學術增長速度來看,都應同樣被評定為乏術之列。乏術包括老、中、青,許多壯年中醫一聽乏術就很反感,我們是馬列主義,是敢於面對現實,實事求是的。現在學術發展的週期越來越快,我們對中醫學三十多年來的發展能滿意嗎?
十年浩劫中提出中西醫結合是唯一的道路,這個極左口號使中醫機構受到裁併,老中醫人員下放,損失是協慘重的。全國中醫醫院經二十多年之建設至此仍超不過幾萬張病床,在結合聲中,更加殘缺了!中醫臨床技術的發掘整理、搶救老中醫經驗等工作便落了空。中醫臨床教科書的理論與臨床實踐說了節,教科書講的理法方藥,在病房中找不到,看不見,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中醫臨床的水準較低甚至是很低!當然,這裡也有我們的責任。
從我國整個中醫事業來看,三十年來,以中醫自身作比較,中醫理論研究整理,是取得較好的成績的,但在臨床實踐方面,水準在下降,當然,某些方面,也有超過前人的地方,但從整個來看,從中醫技術發展方面來看,水準在下降。
解放三十多年,中醫有如枯木逢春,但現在概括地說仍未擺脫後繼乏人。後繼乏術的局面,今天正處於興與廢的關頭。原因何在?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二、展望將來

中醫衰落停滯不前已百多年,但仍在群眾中有很高的威信,特別是近年來,受到某些科學先進國家的重視,可以預見中醫已從絕境中掙扎出來了,它應該隨著中華的振興而振興,應在科學現代化中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矛盾發展和轉化,需要有一定的條件,現在中醫學發展的條件如何?①有黨中央重視,有憲法作根據。②有人民的需要。③有衛生部的正確領導。④有教育、研究、醫療等一套初具規模的機構系統,這些機構系統雖然條件很差,但有了前面三條,便大局已定了。
事物發展的根本因素是“內因”,中醫之興亡,將取決於現代之中國,如果目標一致,團結合作,中醫之振興經過艱苦之努力是可以做得到的。現在中醫老者已老,肩負興廢繼絕之責者為現在壯年一輩,特別是其中之骨幹了。希望他們認識責任之重大,掌握方向以迅速發展壯大中醫隊伍為己任。這是一個決定的因素啊!這裡必須強調掌握方向問題,我們既然名為中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中醫的水準而不是西醫的水準,也不是中西結合的水準。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們祝願中青年中醫在中醫學術水準上遠遠超過我們老一輩,如果不超過,我們將死不瞑目。

鄧鐵濤論中醫學之前途-4

(一)中醫事業如何發展
我上面談的是中醫學應該發展,也有可能發展,但如何發展?
1 人才是根本。百年樹人,必須把中醫教育搞好。中醫教育,大專院校應逐步創造條件,擴大招生人數。加強探索課程設置,注意如何有利於培養出在中醫方面真正具有水準的人才。這種人才既不同于老中醫,也不是中西結合醫。此外還應大辦中等中醫藥專業,培養中醫藥各專科人才,要抓緊搶救老中醫學術經驗等工作。辦學還可以多樣化,近十年內容許老中醫帶徒。通過國家考試,應承認真學歷。
2.醫院是關鍵。目前中醫發展最薄弱一環是醫院,中醫醫院既少又小,與十億人口的需要很不相稱,由於中醫醫院少,學生實習無門.臨床課的學習實習大受影響,中醫乏術得不到解決。其次是已經為數不多的中醫學院畢業生的分配,有些地方也成了問題,亦因為沒有中醫醫院容納之故。一方面是隊伍太小,一方面是畢業生分配困難,真使人啼笑皆非。這是中醫事業發展的最大障礙。因此,中醫醫院應逐步健全和發展,使中醫有“用武之地”,大顯身手。
3.中醫特色是方向。中醫學院和中醫醫院,必須辦出中醫特色來,不然何必設立呢?如果偏離這一方向,中醫學將名存實亡,我們將成為歷史的罪人,我們必須把失去的歲月搶回來,萬眾一心去發掘、繼承、總結、提高中醫的臨床水準。如果靠中醫技術不能為人民解除疾苦,中醫學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靠西藥治療,硬多湊一副中藥,不是浪費國家錢財以自欺欺人嗎?這樣下去怎能提高中醫科學水準?有人認為抗菌素發明之後肺炎的治療中醫已落後了,由於速尿的發明,利尿法已不技西醫了。香港一位研究中藥的化學家問我,你們治療肺炎還用中藥嗎?好象凡是西醫已經有的,中醫的便可作廢了。依我看,抗菌素有它的優點,但現在越用越大量,越來越濫用,殺菌力越強副作用也越大。所以並不能因此而否定中醫的作用,相反,要更好地研究和發展中醫。
(二)中醫學術如何發展
1.必須以馬列主義哲學為指導思想。先秦哲學中的樸素辯證唯物論思想,給中醫帶來幾千年的發展,賦予中醫以強大的生命力。馬列主義哲學是現代最科學的哲學,我認為學習它、運用它以指導我們的繼承與發揚工作,使中醫學又來一次飛躍的發展,是可以肯定的。中醫教育必須加強這方面的教學,要把它看成是發展中醫的命根子。
2.發展中醫辨證論治,運用中醫的綜合治療方法,參考西醫的診斷方法。中醫針灸按摩,加上丸散膏丹,歷來是中醫搶救危重症的手段。但現在的年青醫生,大多不重視針灸、按摩,以學會開刀為榮。中藥常缺,急用之九、散、膏、丹,幾成空白,這真是置中醫于絕境了!必須改變這不合理之局面。西醫的一些檢查手段,大多借助于生化、物理學之成就,這些成就也可以為中醫之辨證論治服務,我們不可拒而不用,應該看到採用最新的自然科學技術,越能發展中醫學。例如血液流變學與血流動力學,可以為我們對血瘀證的辨證提供指標。中醫醫院的儀器設備越新越好。但必須說明的是借用西醫的診斷儀器和方法,其目的在於發展中醫的技術與理論,使我們的經驗總結更易於為人們所接受。
3.繼承與發揚。繼承與發揚兩者是辯證的關係,沒有繼承,發揚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發揚只是一句空話,只顧繼承而不去發揚,中醫學的生命便會停止。就目前而論,中醫學的繼承工作,做得很不夠,特別是臨床學科方面丟失的東西太多了,因此必須急起抓緊繼承工作。搶救中醫學術,已成燃眉之急,就整個中醫學而言,“繼承”與“發揚”,在現階段,“繼承”是主要的。因為沒有繼承也就談不上發揚。當然,並不排除某些單位與個人可以重點搞發揚工作。
4.與自然科學的結合(包括西醫學)是今後努力的方向。要用實驗科學解決中醫的理論問題,單靠中西醫結合是做不到的,甚至往往得出相反的結果,例如白虎湯的退熱問題,西醫藥理研究無法證實。至於髒象、經絡、運氣學說等就更難用目前西醫之實驗手段去突破。要想中醫學由量變到飛躍的發展,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不採用多學科的最新成就,是無法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但與自然科學結合過程中,必須以馬列主義哲學作指導,繼承中醫學的系統理論,才能發展得更快更好。
到底中醫之前途如何呢?我認為向前發展的可能性較大,但也存有慢慢消亡的隱患,不可掉以輕心!物必先腐,然後蟲生。希望有志于發揚祖國醫藥學的同志們團結起來,朝著正確的方向邁步前進!

(文章出處:德明中醫)

沒有留言: